自貢網記者 周姝 宋姿熠
“白頭灶戶低草房,六月煎鹽烈火旁。走出門前炎日里,偷閑一刻是乘涼?!鼻宕娙藚羌渭o一首《煎鹽絕句》生動地描述了燒鹽工人制鹽的艱辛場景:燒鹽匠走出草房,站在烈日下喘口氣,這對于他們來說居然算是“乘涼”。

在全國,現在還“活”著的手工制鹽作坊只有一個,它就是自貢市大安區的燊海井制鹽作坊。


燊者,火燒于木上;海者,古井之鹵水。水與火相淬,方得勝雪白鹽。低壓火花圓鍋制鹽法是燊海井制鹽作坊中傳承的一種古老的工藝,目前掌握了的僅有8人,在鹽都自貢手工制鹽盛況不復存在的今天,他們成為了歷史的“復述者”。
1月17日上午,記者走進燊海井熱氣騰騰的灶房內,只見在59歲的“燒鹽匠”徐波身旁,緊跟著一位年輕的身影?!拔医衲?月就要退休了,但是這門技術要傳承下去,八口燒鹽鍋八個燒鹽匠?!毙觳ń榻B說,這是他的徒弟彭貴強。

今年31歲的彭貴強曾是一名出租車司機,“穩定”是他選擇“燒鹽匠”的主要原因。跟著師傅徐波學了一個多月的技術后,他現在已經能夠掌握提清化凈、轉摸雜質、下渣鹽、鏟鹽、淋鹽等流程。
年復一年,無論冬夏,守在熱氣騰騰的灶房里,濃縮、烘干,那是一段純粹得仿佛與世隔絕的時光。
對這門新職業,彭貴強一開始覺得很好奇,隨后才發現它的辛苦和特別。彭貴強說,這是一種需要體力、吃得苦的職業,需要一個人扛起125公斤左右的鹽袋,特別是在鏟鹽這一環節,一個人要從四口沸騰的鍋內鏟出近千斤鹽巴,需要一個多小時時間。

“夜班尤其辛苦,從晚上6:30上到第二天早上6:30,共12個小時,凌晨三、四點是非常難熬的?!迸碣F強說,就是通過他們的一把鹽鏟、一把鹽瓢,這里每天能夠產鹽2000公斤。
“燒鹽有些什么流程?”“這么滾燙的沸水,你不怕呀?”一名游客詢問起彭貴強,看著他在熱氣騰騰的大鍋四周穿梭,這名游客為他捏了一把汗。

“每天都有人來參觀,眼里滿是好奇,還有人對我豎大拇指?!迸碣F強說,干了一個月后,不僅覺得力氣明顯變大了,還慢慢地開始有那么一點成就感、榮譽感。他意識到,自己不僅僅是一名新時期的鹽業工人,更是鹽文化的傳播者。
中午12點,彭貴強完成了他一天的工作。雖然每天與鹵水、灶籠子、鐵鏟、煙子扁、鹽竹包、磨鹽扁等打交道,彭貴強卻逐漸樂在其中,并從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。
編輯:馬莉莎
0